萍乡连续两年在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考评中名列第一,引发中央媒体高度关注。经济日报9月6日用一个整版的篇幅,以《探寻萍乡雨停水消的秘密》为题,对萍乡海绵城市建设进行全面报道。近年来,萍乡市委、市政府抓住海绵城市建设这一发展机遇,从体制机制、建设思路、吸纳资金等方面进行突破性创新,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形成了不少可推广、可复制的“萍乡做法”。经济日报记者为萍乡建设海绵城市的典型做法“点赞”,认为萍乡城市不大,经验不少,其海绵城市建设的示范作用对全国其它城市具有可操作的借鉴价值,值得推广。
改造后的玉湖公园风景如画
2015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至今,我国已有30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建设海绵城市取得了初步进展。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财政部、水利部组织的海绵城市建设年度绩效考评中,江西省萍乡市连续两年名列第一。今年4月底召开的全国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推进会上,萍乡市作为先进典型进行了专题发言,与会领导和专家给出“萍乡的海绵城市建设正从‘全国试点’走向‘全国示范’”的高度评价。
今年8月份,《经济日报》记者深入萍乡海绵城市建设现场,探寻这座“独具江南特色的海绵城市”建设之路。
化解水的困扰
破解江南煤炭采空型城市对暴雨径流调控能力不足、蓄水能力不济、排洪排涝不畅的城市短板问题。
萍乡境内萍水、栗水、草水、袁水、莲水5河纵横交织,构建起其独具江南特色的城市风貌。
在老城区萍水河畔生活了50多年的市民李春河,对这一汪清水情有独钟。在他爱游戏体育app下载的儿时记忆中,河面很宽,河水很清,每到夏天,小伙伴们三五成群,下河摸鱼,上岸嬉戏。
“后来,萍水河两岸盖起了高楼大厦,修建起了平整的水泥马路,城市变得越来越时尚了,可萍水河却越变越窄,河水也不再清澈。前些年,因煤矿开采,以及工业废水、生活排污过度,河水一度变得又黑又臭。河床抬高,一到下雨,河水倒灌,内涝频繁发生。”李春河说。
2015年,萍乡市成为全国首批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之一,这让李春河看到了萍水河重现往日风光的希望。“这是国家开出了药方,给萍乡治城市病。”
在萍乡市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办公室专职副主任刘民介绍,萍乡是典型的江南山地丘陵城市,城区被山体围绕,境内地势比邻县市高,又地处赣湘水系的分水岭,既留不住水、也排不出水,造成晴时旱、雨时涝的现状。“如何破解这些水的困扰,是萍乡自身的迫切需求,也是国家选择萍乡试点的主要原因之一。”刘民说。
根据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要求,萍乡市被定位为“构建符合江南特色的海绵城市”。“对萍乡来说,就是要恢复城市水系统的‘弹性’,破解江南煤炭资源枯竭采空型城市对暴雨径流的调控能力不足、蓄水能力不济、排洪排涝不畅的现有城市短板问题,并探索出一条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路子。”萍乡市委书记李小豹说。
改造规划先行
成立由市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建立统一指挥、综合协调的机制,先后出台7个规划和3项标准。
出于对改善人居环境的迫切需求,试点伊始,萍乡市就将海绵城市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推动。萍乡市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为第一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并从市财政、规划、建设、水务局抽调4名副局长与原单位脱钩,任专职副主任,同时从全市选调18名人员集中办公,目的是为了规避缺乏统筹的跨部门协作难题,建立统一指挥、综合协调的机制,以此实现实体化运作和常态化管理,保障实效。
城市建设,规划先行。为做好海绵城市改造工程的顶层设计,萍乡市选择采取“用资金买模式”的办法,引进北京清控人居环境研究院为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支撑单位,先后制定出台了《萍乡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萍乡市中心城区污水处理与再生水利用专项规划》《萍乡市中心城区水系规划》等7个规划和《萍乡市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导则》等3项标准和导则,为海绵城市的建设、落地提供了详细、规范的指引,并明确了萍乡市海绵城市建设总体目标: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75%,即日降雨量不大于22.8毫米时不产生径流。排水防涝设计标准为30年一遇暴雨不成灾,城市防洪标准为萍水河主河道50年一遇洪水设防。
在有关领导高位推动、机制体制理顺、政策措施健全的多重保障下,萍乡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迎来了“加速度”。
巧破资金难题
在全市域、中心城区、示范区分层构建海绵城市体系,采取PPP模式推进海绵项目。
位于萍乡市老城区的金螺峰公园,因为地处城市洼地,逢雨必涝。“海绵城市建设之前,这里一到雨天就很难正常行走,现在雨一停就能出来锻炼了。”附近居民刘江见证了公园海绵项目的实施过程,他AYX爱游戏中国告诉记者,雨停水消的秘密就在于公园里的一块块“海绵体”——路面上重新铺设的2000平方米透水砖和透水型混凝土,以及山上的一层层梯田状分布的生物滞留池,就像海绵的“孔洞”一样,有效地“吸干”了雨水。
同样,在友谊新村小区,暴雨过后,昔日“城市看海”的景象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干净清爽的地面、绿意盎然的植被。记者在现场看到,这是一个由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植草沟、调蓄池4个部分组成的“海绵系统”。这4个部分通过溢流管和底部的渗水管等环环相连,实现了渗、滞、蓄、净、用、排的效果。
像这样的“海绵体”,如今已在萍乡城区星罗棋布,两年时间里,萍乡已完工海绵城市项目48个,在建75个,待建36个,整体进度在全国试点城市中名列前茅。
建设海绵城市,全国没有先例可循。萍乡是如何做到快速推进的?李小豹说,“海绵城市建设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城市防洪防涝。我们在建设思路上,克服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片面认识,把水资源、水生态、水安全、水管理、水文化‘五水共治’有机融入海绵城市建设总体要求中,为海绵城市建设奠定了基础”。
萍乡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变“九龙治水”“终端治理”为“系统治理”,提出了系统解决方案:在全市域、中心城区、示范区三维空间尺度上分层构建海绵城市体系,全市域层面,建立“山水林田湖城”空间管理格局;中心城区层面,构建了“上截、中蓄、下排”的大城市排水系统;示范区层面,因地制宜地构建小区、道路、广场、湿地技术措施。在试点范围上,则变“区域试点”为“全域试点”,注重制定建设标准和技术规范,将示范区面积扩展到全市地域范围。
“老城区以问题为导向,以点带面;新城区以目标为导向,以面带片。”刘民介绍,在老城区改造中,萍乡把海绵城市建设与城镇棚户区改造、城乡危房改造、老旧小区更新相结合。新城区则通过科学布局管廊设施建设,控制开发强度,注重绿地系统的建设、管理,以及与周边雨水系统的协调衔接。“我们还投资3.5亿元对全市400余条小街小巷融入海绵元素进行改造提升,让海绵城市试点建设的成果惠及千家万户。”刘民说。
无论是老城改造,还是新城建设,都绕不开“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对于萍乡这个2016年财政收入才135亿元的小城市来说,3年要建设159个总投资达63亿元的海绵项目,压力很大。
“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具有散、小等特点,而且承载的污染控制、改善生态环境等职能大多数不具有营利性,对社会资本缺乏吸引力。”刘民说,萍乡市创新投融资模式,将新老城区32.98平方公里示范区内的海绵项目整合成7个项目片区,采取PPP模式系统化打包推进。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对新城区海绵体建设这类有回报的项目,萍乡市组织有实力的相关企业,采用总承包的方式统筹组织实施;对老城区海绵体改造这类公益性项目,则采用政府与社会资本相结合出资本金组成合资公司,再由合资公司向政策银行融资来解决建设资金不足的难题。目前,全市海绵项目完成投资46.53亿元,其中PPP项目融资解决了一半以上的资金问题。
“试点”走向“示范”
萍乡的海绵城市建设提升了市民幸福感,并探索出新型城镇化路径,还为产业转型升级带来新契机。
北京清控人居环境研究院最近的一份评估报告显示:萍乡新城区通过萍水湿地公园、玉湖等重大项目的建设带动,初步形成了田中湖、玉湖和翠湖3个片区的连片效应,排水防涝能力有效增强;老城区经过改造的小区、公园和街道,经受住了多场暴雨的检验,实现了“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通过市政设施海绵改造,加强水环境区域点源、面源的控制,源头削减初见成效,试点区内各排水分区年径流控制率逐步增大。今年以来,试点区内84个积水点未出现内涝预警,已消除或者明显缓解49个,全市43个小区的1.2万户、超过4万名居民免受内涝之苦,而且年节水达256万吨。
建设海绵城市,不仅是美化、绿化城市的“面子”建设,更是提升城市品质、改变群众生活方式的“里子”工程。两年的建设试点,让萍乡城市居民幸福感不断提升。“通过海绵城市建设,明显感觉城市的‘颜值’高了,老百姓的素质也提升了。”金典城小区居民张先生告诉记者,现在的萍乡,街道变整洁了,占道停车的少了,乱丢垃圾的少了,越来越有城市味了。
海绵城市建设的推进,还给萍乡带来了新的城市建设发展理念。萍乡市市长李江河说,萍乡正转变传统的“经营城市”方式,努力建立起一整套新的涉及城市开发运营、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园林绿化与生态建设等方面的制度、机制和规范标准,通过典型示范逐步推广,探索新型城镇化路径。
安源区五陂镇“海绵小镇”便是萍乡市在探索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创新之举。“五陂镇的‘海绵’不仅能‘吸水’,还要能‘吸财’。”五陂镇党委书记梁志田告诉记者,根据规划,“海绵小镇”将打造成集生态海绵功能示范廊道、休闲体验功能景观廊道于一体的多功能海绵示范区,实现基本农田保留生产性景观、游憩、蓄滞洪涝三重功能。“我们正按照‘建设半年见雏形、一年见成效、两年基本建成’的要求,使之成为可复制、可推广的特色小镇样板。”梁志田信心十足地说。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海绵城市建设,还给当地产业转型升级带来了新契机,利用当地大量煤矸石、废弃陶瓷资源,萍乡的海绵城市相关产业飞速发展,40多家相关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出,透水砖、透水混凝土、渗排管等海绵材料,不仅满足了萍乡本土市场需求,而且远销全国各地,本土企业江西博泓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更是直接参与工信部透水混凝土相关领域的标准编制工作。截至目前,全市海绵城市产业产值超过20亿元。
建设独具江南特色的海绵城市,萍乡海绵城市建设正从“试点”走向“示范”。李江河告诉记者,下一步,萍乡市将严格按照时间节点要求,强力推进新老城区7个项目片区建设,确保到2018年年初实现示范区32.98平方公里全覆盖。此外,为充分保障和发挥海绵城市设施的作用,萍乡拟成立专门组织管理机构,科学安排、统一调度、统一管理全市海绵城市设施,并探索解决运营维护难题,为国家海绵城市试点建设提供更多可推广、可复制的“萍乡经验”。
网友评论
辽宁朝阳魏文祥:13版《探寻萍乡雨停水消的秘密》(经济日报?爱游戏手机版中国经济网记者赖永峰刘兴)。萍乡市这座江西省中的江南煤炭采空型城市,连续两年在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考评中名列第一,该市还是鞭炮重点生产地,就是这样一个资源枯竭,山地丘陵城市,变既留不住水、也排不出水,造成晴时旱、雨时涝的现状改造为海绵型城市。这不能不说是萍乡市领导的功绩,没有积极治理的决心,没有对未来发展的探寻,不敢投入,只能是城市居民遭殃。但该市的领导不等不靠,规划先行,领导高位推动、机制体制理顺、政策措施健全的多重保障下,得以实施,使试点成为了“示范”,城市发挥了功能,达到了雨停水消的良好局面。本版的这篇文章是一篇重头文章,记者采撷的角度,运用的事物,清晰可见,萍乡市海绵城市的示范作用对全国各地具有可操作的借鉴价值,值得推广。
天津宝坻王宗征:13版《探寻萍乡雨停水消的秘密》(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赖永峰刘兴),是一篇关于海绵城市建设并取得明显成效的典型报道。江西萍乡市作为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之一,重视海绵城市建设科学规划、重视老城改造和功能提升,新城区与老城区统筹考虑,系统治理和有效解决城市排、蓄水问题,不仅海绵城市建设稳步推进,而且重视相关设施维护和海绵城市建设成果的巩固,形成了一整套日趋完善的关于海绵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机制、制度和管理体系,使全市实现了雨停水消,经受住了雨水天气的考验,并且实现了雨水的存蓄和有效利用。“萍乡经验”确实值得借鉴,这篇报道的牵引力和引导力不可低估!
重庆涪陵文光辉:13版《探寻萍乡雨停水消的秘密》(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赖永峰刘兴)对江西省萍乡市海绵城市建设情况进行了深度报道,萍乡是典型的煤炭采空型城市,煤炭的大量开采,造成对暴雨径流调控能力不足、蓄水能力不济、排洪排涝不畅,正因为如此,萍乡市成为全国首批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之一,萍乡抓做这一城市发展机遇,从体制机制、建设思路、吸纳资金等方面进行了突破性创新,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形成了不少可推广、可复制的“萍乡做法”。萍级建设海绵城市的做法典型,经验可取,加上记者的深入采访和精心写作,本文不失为一篇指导海绵城市的经典佳作。点赞。
江西吉安肖子杏:13版《探寻萍乡雨停水消的秘密》(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赖永峰刘兴)。这标题就是全文内容的高度概括。其中“雨停水消”一词简洁朴素、浅显易懂且概括性强,赋予的内容非常广泛,特别是在这座江南煤炭采空型城市,条件差、底子薄、植被损坏严重、地质结构破坏,但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告别“城市看海”现象,作者视其为“秘密”,吸引了读者的眼睛,“萍乡经验”“萍乡样版”也给其他城市可复制的“萍乡做法”。其次是记者的采访扎实,选材有特色、很切实也有泥土气息,谋篇布局很严谨,说服力强。文章主要攫取了如何化解水的困扰来进行城市改造规划,以及在从“试点”走向“示范”过程中如何巧破资金难题。三是文章的语句表达、文字概括很到位,详实的数据、趋于典故式、专业化的词语和当地政府领导的远景规划,让读者读着读着,恰有“散文”韵味逐渐融入其中,足见记者的新闻导向敏锐、新闻视角抓准、文字功底深厚。
来源:经济日报 图/唐念东
评论列表